马静母亲李爱珍是螺钿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马静师从母亲从事螺钿漆器制作20余年,熟练掌握数十道工序并创新突破,尤其在螺钿裁刻中技艺独到,刻画花鸟、走兽栩栩如生,获国内外行业专家赞誉。2016年,对于34岁的马静而言,是意义非凡的一年。这一年,她有幸参加了山西省文旅厅组织的髹饰技艺研培。彼时,马静已在螺钿漆器制作领域深耕多年,她师从母亲掌握了扎实的技艺基础。然而,艺术之路无止境,马静渴望通过更系统、更专业的学习,拓宽视野,为自己钟爱的螺钿漆器技艺注入新活力。非遗研培的出现,宛如一场及时雨,为她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提升平台。满怀期待与憧憬,马静踏入了研培的大门。
人物名片
马静,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漆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宫廷专业委员会会员、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先后荣获三晋技术能手、山西省五一巾帼标兵、“三晋英才”、河东工匠、河东巧姐等称号,是运城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展开剩余82%作品多次斩获“百花杯”“金凤凰”等国家级大奖。与母亲合作的《冰裂梅纹捧盒》于2014年连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金奖、联合国艾琳国际工艺精品奖铜奖、“唐都杯”漆器技能大赛二等奖;作品《锦地纹弥勒佛圆盒》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2021年,“马静大师工作室”成立。
A 智慧碰撞 成长契机
在非遗研培过程中,马静结识了许多令她印象深刻的老师和同学,他们共同构成了这段旅程中温暖而珍贵的回忆。
来自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的漆艺教授伊宝,为马静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知识之窗。在课堂上,伊宝教授不仅详细讲解了漆艺的历史演变、理论知识,还分享了国内外前沿的漆艺创作理念和技法。他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深入剖析,对每一个工艺环节的严格要求,都让马静深受启发。
“伊教授在讲解螺钿镶嵌的艺术处理时,通过展示大量不同风格的作品,让我深刻认识到螺钿在不同构图、色彩搭配下能产生千变万化的效果,这为我后来在创作中大胆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马静回忆说。
除了老师,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助也让马静受益匪浅。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学员们,带着各自独特的文化视角和技艺特长汇聚于此。同学海龙擅长现代设计,他对色彩和造型的独特见解,让马静意识到可以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螺钿漆器制作中,以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的目光。马静与他频繁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逐渐萌生出一些新的创作思路。
研培期间,丰富多样的课程与活动犹如一场知识盛宴,为马静带来了诸多有意义的收获,例如传统漆艺与现代审美融合的课程。
课程中,老师通过对比古今漆艺作品,分析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变化,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在保留传统技艺精髓的前提下,巧妙融入现代审美元素,使古老的漆艺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一课程内容与马静一直以来对稷山螺钿漆器创新发展的思考不谋而合,让她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向。
在随后的实践作业中,马静尝试运用现代简约的风格,设计了一款螺钿漆器首饰盒。她摒弃了传统复杂繁琐的图案,采用简洁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几何图形,搭配色彩素雅的螺钿镶嵌,使整个首饰盒既保留了螺钿漆器的温润质感,又展现出时尚现代的气息。这件作品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高度评价,也让马静更加坚定了走传统与现代融合创新之路的决心。
视野的拓展为马静的创作带来了无限可能。研培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优秀匠人汇聚一堂,他们带来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漆艺文化和创作理念。马静了解到了国内外漆艺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接触到了各种新颖的设计思路和表现手法。她开始尝试将稷山螺钿漆器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和市场需求相结合,为自己的创作注入新的元素。她从现代艺术中的立体主义风格中获得启发,尝试在螺钿漆器作品中运用立体造型和多层次的镶嵌手法,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独特视觉效果的作品,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
B 技艺提升 打开市场
研培还会组织参观活动,在平遥薛生金漆艺工作室,马静了解到他们在材料创新、工艺改进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例如,他们尝试使用新型的天然漆材料,不仅提高了漆艺作品的质量和耐久性,还降低了成本。回到家乡后,马静便开始尝试在本地寻找合适的替代材料,并对传统工艺进行优化改进。
非遗研培,为马静技艺的提升和视野的拓展带来了显著的变化。她学会了一些新的螺钿裁切方法,能够更精准地切割出各种形状和大小的螺钿片,使镶嵌后的图案更加细腻、生动。在髹漆环节,她掌握了新的漆料调配比例和髹涂技巧,大大提高了漆层的质量和光泽度。同时,研培中专业老师指导下的反复练习和实践,让她的技艺和手法都有了质的飞跃。
参加非遗研培后,马静的事业迎来了诸多积极的改变,研培所学对她的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创作方面,马静将研培中所学的创新理念和技艺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使她的作品风格焕然一新。她大胆进行创新设计,推出了一系列融合现代生活元素的螺钿漆器产品,这些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迅速打开了市场。其中一款螺钿漆器茶具,将传统的螺钿镶嵌工艺与现代简约的茶具造型相结合,壶身和杯身上镶嵌着精美的螺钿图案,在灯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彩。这款茶具一经推出,便成为市场上的热门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还出口到了一些国外市场,为稷山螺钿漆器赢得了更广泛的声誉。随之,马静的个人品牌和稷山螺钿漆器品牌的知名度得到了大幅提升。同时,她还利用互联网平台,开设线上店铺展示和销售,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份额。如今,马静的螺钿漆器作品已经成为稷山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和收藏家的关注。
C 创新发展 传承匠心
研培结束后,马静更加积极地投身于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的传承工作。她在稷山职业中学成立了螺钿漆器制作班,还先后在稷山县吴城、下迪等村为广大农村姐妹们开展技能培训。在培训过程中,马静通过手把手地教、耐心地讲,让很大一部分农村姐妹学到了技术,并能独立完成一些作品。
有一位吴城村的姐妹方圆,起初对自己学习螺钿漆器制作充满担忧,觉得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很难掌握这门复杂的技艺。但在马静的耐心指导和鼓励下,她逐渐克服了困难,从最基础的螺钿打磨开始学起,一步一个脚印。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她不仅熟练掌握了螺钿漆器的基本制作工艺,还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计出一些具有乡村特色的螺钿漆器小摆件。这些作品在当地的集市上很受欢迎,不出家门就可以有不错的经济收益,带动了这些姐妹的积极性,也提升了她们的生活质量。
为了更好地将螺钿漆器髹饰技艺传授给学生,马静把研培过程中学到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实际,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看到每一个步骤的具体做法。例如,在教授螺钿裁切技巧时,马静会耐心地向学生们介绍不同刀具的使用方法,如何根据螺钿的质地和要切割的形状选择合适的刀具,以及在切割过程中如何控制力度和角度,以保证切割出的螺钿片边缘整齐、光滑。示范结束后,她会让学生们亲自上手练习,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她也会逐一观察指导,及时纠正学生们的错误动作,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正确的技巧。马静还鼓励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创新设计实践。
研培的经历如同一场璀璨的星光之旅,为马静照亮了传承与发展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的道路。而她在乡村开展的非遗技艺培训,更是将这份光芒传递给了更多人。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胡增春
(责编:李琳)
发布于:山西省牛策略-广州股票配资平台-配资知名股票配资门户-股票配资怎么办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