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文官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北京紫禁城。
当宫中突然传来朱祁镇决意御驾亲征,亲自出征讨伐瓦剌的消息时,朝中一片哗然,许多文官们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决定完全措手不及,纷纷感到震惊和不解,会议室里的气氛也迅速变得紧张起来。文官们纷纷表达疑虑,迅速就此事展开讨论。经过一番简短的磋商,大家几乎没有任何争议地达成了共识:他们必须联手阻止皇帝亲征这一愚行。出乎意料的是,在这次事件中,文官们放下了所有过往的矛盾,组成了一个反对亲征的联盟,以各种方式劝谏皇帝放弃这一计划。其中,兵部尚书邝埜可谓是联盟的核心人物之一。
邝埜,身为大明的兵部尚书,心中对皇帝北征计划的反感与日俱增。首先,作为兵部一把手,皇帝竟然没有征求他的意见,甚至连任何通知都没有给出,这让他感到非常愤怒和无奈。自己不过是一个大明朝的高级官员,却被如此冷落,简直像是一个摆设。更糟糕的是,皇帝下诏令京营兵马两日内即刻出发,这意味着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邝埜和兵部要为一场决定性战役准备一切,任务难度可想而知。邝埜更清楚,除了边境将领之外,没人比他更了解明军的真实战力。面对瓦剌这样一支强大的敌军,他深知出征必定凶多吉少。
展开剩余78%因此,邝埜决定冒险站出来,和其他朝臣一起上疏劝谏:“可以先派遣一位边将前去挑起战端,陛下身负社稷重任,岂能如此轻易亲征,放弃自己的安全?”然而,太监王振却在一旁不断煽风点火,最终让朱祁镇坚持了自己的决定。王振的影响力让朱祁镇变得心无旁骛,不管是权臣还是大臣,谁劝说都不管用。无论他们如何劝阻,皇帝只想坚持自己的决定,心态坚决。
终于,七月十六日,朱祁镇亲率京营兵马二十五万(对外宣称为五十万),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地出征,誓师北征。此时,邝埜已经年逾六十,须发斑白,按理说他并不必随军出征。然而,作为四朝元老,他怎能放心让年轻的皇帝独自冒险?在出征的路上,他多次劝告朱祁镇回京,不料却遭到王振的严厉打压,最终被迫与其他朝臣一同受罚,陪同大军一起出征。
长途跋涉,风餐露宿,邝埜年老体弱,哪能经得住如此艰苦的行程?一次颠簸之中,他从马背上摔下,差点丧命。众人劝他留在怀来城养病,但邝埜坚定地拒绝了:“陛下亲征,我岂能因病退缩?”他决定继续随军前行。然而,随着战事的发展,明军的处境愈发艰难,连成国公朱勇也在战斗中丧命。邝埜眼看局势危急,数次劝谏朱祁镇赶紧回京避祸,结果换来的却是王振的怒斥,甚至被赶出皇帝的帐篷。可怜的两位老者,王佐与邝埜互相对视,黯然神伤,整整哭了一夜。
果不其然,第二天,瓦剌大军发动突袭,明军在土木堡遭遇惨败,邝埜也英勇殉国。除了邝埜,其他大臣如英国公张辅、奉宁侯陈瀛等人也同样在这场灾难中丧命。尽管这些文臣的辅佐能力有待提高,且多受到王振的压制,但他们仍然义无反顾地随朱祁镇走上了这条死路,这无疑是他们为大明尽忠的表现。
---
02. 阉宦
土木之变的背后,绕不开一个人的身影:太监王振。
王振之所以能在明代三大阉宦之一(另外两位为刘瑾和魏忠贤)中占有一席之地,并非一朝一夕的权谋结果。这一切可以追溯到永乐年间,自从进入宫中后,王振便开始了自己的权力之路,得到太宗、仁宗和宣宗的精心提拔。在宣宗时期,王振已经成为了司礼监的掌印太监,拥有了影响力巨大的权力。宣宗临终时,还将年幼的朱祁镇托付给了王振,令他深得皇帝的信任。朱祁镇从小便对王振抱有深厚的依赖,平日里常称呼他为“先生”,从未直呼其名。
然而,朱祁镇即位初期,朝廷的实际权力主要掌握在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手中,王振的权力有限,始终未敢过度干涉政事。但随着这几位权力人物的逐渐退出,王振终于一举独大,逐步形成了专权的局面。虽然他初期曾有意帮助皇帝治理政务,但随着权力的膨胀,他逐渐迷失了自己,走上了权力的歧途。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入侵的消息传到京城,王振意识到自己一生的机会到了。他开始全力游说朱祁镇亲征,并坚持认为自己有能力帮助明朝彻底消灭瓦剌。朱祁镇在王振的鼓动下,最终决定不顾文官们的反对,毅然决定亲征。
令人咋舌的是,王振竟被任命为前敌总指挥,完全不懂军事的他居然被赋予了领导所有军事行动的权力。于是,大军在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出发。两天的急促准备时间内,整个大军仓促出征,王振则带着全军踏上了北征之路。
七月二十八日,大军抵达阳和城,眼前的景象令许多兵员心生恐惧。这片刚刚败给瓦剌的战场上,尸体遍地,京营的士兵根本没有见过如此惨烈的战斗,许多人心中一片忐忑。朱祁镇也开始动摇,向王振询问是否应该撤退。王振则一再劝说,最终朱祁镇决定继续前行。
然而,随着局势的恶化,王振却再次陷入了困境。在大同镇驻扎时,他得知了明军惨败的消息,立刻决定撤回。然而,撤退路线并非直接返回北京,而是经过王振的故乡——蔚州。王振显然没有考虑到逃命的紧迫性,而是决定绕行。这一拖延,使得明军失去了宝贵的逃脱时间。最终,瓦剌军追至土木堡,明军陷入了绝境。
王振的错误决策使得整个大军在土木堡遭遇瓦剌的致命包围。明军几乎没有反抗的能力,全军士气崩溃,纷纷脱甲逃命。瓦剌骑兵的攻势一波接一波,王振的失误使得这一切加速了明军的覆灭。在战场上,当愤怒的将领樊忠举起金瓜锤准备砸向王振时,是否他也在内心后悔,自己竟敢担任如此重任,不自量力呢?
---
03. 皇帝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北京紫禁城。
朱祁镇在接到王振的煽动后,心中已经勾画出了一个自己率军大破瓦剌的辉煌景象。在他看来,自己的父皇朱瞻基曾亲自带兵北伐,战功赫赫,作为皇帝的
发布于:天津市牛策略-广州股票配资平台-配资知名股票配资门户-股票配资怎么办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